看過電影《焦裕祿》的人,多半記得那句生動的名言“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”,說的是領導幹部要頻下基層,躬訪群眾,瞭解實情,而不能僅僅依靠下級彙報來做決策。再往深想一層,領導幹部還需要警惕,有些“饃”不僅“沒味道”,還“發餿變味”了。
  曾幾何時,有的彙報材料就存在摻假兌水的現象。什麼好聽,什麼能展示形象、政績,就揀什麼說。有的調研報告,不是基於第一手鮮活資料,而是在各級各部門提供的材料基礎上編改。有的人作報告,口若懸河,文采斐然,就是不針對實際,不觸及實質問題。一言以蔽之,不說真話、不道實情。值得深思的是,為什麼這一現象總是如同牛皮癬一樣難以祛除?
  言為心聲。說什麼,不說什麼,都是心理狀態的一種反映。彙報失真,說話失實,究其源,乃是有其“心病”。一是“不敢說”,對真話有顧慮,怕領導不愛聽,“哪壺不開提哪壺”, 怕將來被扣帽子、穿小鞋;二是“不肯說”,有時說假話有利可圖,“炫富”可誇大政績,“哭窮”可爭取資源;三是 “不願說”,覺得身邊很多人都不說真話,自己又何必做個“異類”,不如隨波逐流、沉默是金。我們說話幹事,如果習慣於假對假、空對空,還怎麼開展工作、推動事業?
  童言無忌,就在於孩童無懼說話的環境,有什麼說什麼,把心裡真實的感受、想法說出來。人長大了,就必然會顧忌說話的環境,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,一旦說話的環境不對,很多人就會言不由衷、假話連篇。這種轉變,於社會生活而言,可能多了些“迷霧”,難以聽到人與人之間的心聲。但於我們的事業而言,卻是相當有害,正如古人所言“天下以言為戒,最國家之大患也。”也正因此,我們必須致力於創造說真話的環境。
  說真話與聽真話,這是一枚硬幣的兩面。但歷史與現實均告訴我們,說真話的“指揮棒”握在“聽真話”者手中。唐官裴矩,舊為隋臣。隋煬帝喜歡恭維,他就溜須拍馬。唐太宗愛聽真話,他就面折廷爭。司馬光評價說,裴矩“非其性有變也”,而是“君樂聞其過,則佞化為忠”。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。有聽逆耳忠言的胸襟與肚量,聞過則喜,聞頌則憂,人們就越來越習慣於說真話。
  上世紀60年代,周恩來下基層調研農民對公社食堂的真實想法。當時“浮誇風”盛行,地方搞“安排”,農民有顧慮,調研最初也不成功。為了聽到真話,周恩來擠出4天時間,走家串戶,與群眾同吃同住,終於讓群眾掏出了心窩子。對於領導幹部來說,處處以聽真話、聽心裡話為目標,主動尋找聽真話的環境,為說真話者撐腰,就一定能夠聽到最真實的聲音,也必定能扭轉不說真話的風氣。
  “蓬生麻中,不扶自直”。讓聽真話、說真話的人不僅“沒罪過”,而且得褒揚,讓愛聽假話、常說假話的人不僅“沒市場”,還要受懲罰,堅決杜絕說真話吃虧、說假話得利的情況,就必會出現知無不言、言無不盡的好局面,我們又何愁聽不到真話實情、何患發現不了真問題?轉變作風,就不妨從營造說真話的環境開始。  (原標題:說真話的“指揮棒”在誰手裡(人民論壇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o15comis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